美國心理學博士成為牛津博士後研究員的心路歷程

不知不覺已經兩年沒更新,也忽略不少訊息,對讀著們感到很抱歉。這兩年經歷了很多事,用「忙」一個子帶過好像太過敷衍,想趁機用這篇文跟大家分享我從博班末期到現在博後一年多的心路歷程和時間線。

2021年六月,博班第四年尾聲,下定決心要繼續待在學術界的我開始了載浮載沉的找博士後歷程。

博士班的時候做的是人類的睡眠與記憶,主題是看大腦EEG腦波和心跳變異率的交互作用如何幫助不同種類的記憶功能(例如長期記憶、工作記憶等等;之後有機會再針對博論內容寫一篇)。之前在睡眠學習法的文章講過 在老鼠實驗中發現睡眠幫助記憶再活化(Memory Reactivation)與記憶鞏固(Memory Consolidation)的腦波主要是由皮質的慢波(Cortical Slow Oscillations)、睡眠紡錘波(Thalamo-cortical Spindles)、和海馬迴中的尖波漣漪(Hippocampal Sharp-Wave Ripples;SWRs)一起指揮大腦中的神經在睡眠的交響樂。由於海馬迴是我們記憶的中樞,這三個腦波當中最關鍵且最能直接影響海馬迴神經活化(Neural firings)且能進而指揮全腦皮質記憶再活化的就是尖波漣漪了。然而因為尖波漣漪是極短暫且高頻的波(老鼠:140–200Hz;人:…

--

--

小睡熊 睡眠科普😴

睡眠認知科學家(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認知科學博士/統計碩士) 🙋🏻‍♀️土生土長高雄人 ⭐️想讓更多人認識睡眠💤💤💤